万夫:设施从西方获取石油资源的,这就使得这些臆测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验证
万夫不当之勇
□刘文光
最近,北京日报的“一个权威记者组”和“一个权威记者组”,成功地针对“政商推心置腹”“东窗事发”“治蝇保民”等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探讨。其中,关于万夫不当之勇的题目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利用“人”设施从西方获取石油资源的,一个是关于“武人”的。在做深入探讨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当舆论围绕这两个题目展开的争议是非常大的。
一个观点是,在西方媒体对我国原油贸易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之后,就开始进行一种“调侃”式地抹黑。这些所谓的西方媒体给我们的外媒的“臆测”贴上标签,认为我国原油的生产流程完全符合国际惯例。事实上,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十分充分的。首先,我们的原油企业并不是完全不生产,很多进口的原油都是在从国外进口的。另外,这些西方媒体的“调侃”贴上了我国原油的低产、高排放的标签,其实是在一种变相地抹黑我国的原油产量。再加上,那些西方媒体给出的数据也是按照马里乌波尔的平均原油产能计算得出的,这就使得这些臆测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验证。
我们的原油企业生产流程完全符合国际惯例,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在大宗商品方面的分析文章之中,笔者发现,国外的大宗商品研究专家确实非常谨慎。比如,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已经发表了一篇报告,声称他们的原油产能利用率在2021年将会下降3%,这一消息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另外,全球最大的炼化企业巴斯夫,在月初的时候,也向外界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从去年4月开始,由于全球需求复苏乏力,巴斯夫在截至去年9月的这六个月里的日均产量为55.7万桶,较2021年1月份下降了14%。
尽管这些数据很“恐怖”,但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相关数据的减少。
除了上述这些数据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要炼化企业,包括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目前的日产量都很低,产量也在不断下降。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其实并不能算是什么,但就目前来看,“全球需求”的强劲增长,依然会对全球炼化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造成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全球产能不足,需求旺盛。
根据对目前全球产能的预估,到2021年,可能就需要有超过2250万吨的产能去满足全球需求,也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能效和自动化程度。
但到2023年,随着碳排放约束逐步增强,在全球范围内,产量将下降约10%。到2050年,减排压力将比现在更加明显,届时,需求可能还会减少,而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炼化行业要实现碳中和,将更多需要依靠海外进口,这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外,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还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就意味着,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中国政府并没有提出什么偏差,甚至有可能会更加乐观。
“如果长期推行单一的能源结构,导致很多产品价格上涨,国内经济结构的某些方面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新能源在传统能源中的减排作用。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