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穿行在碧水蓝天中的祁连山上,傣族等五种语言的身份证书
山海经原文全文阅读
(暂定名)
出自《山海经·北经》
是一部文化故事
记载了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
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文明起源
代代相传,凝聚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
万里长征,始见太白
华夏文明的伟力,从这里入根
从这里传承
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始终如滔滔雄浪
滋养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土壤
11月1日,在国家博物馆,学生们参观历史文物。
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坚持“沉浸式”学习和“互联网+”教育理念,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创新学习形式,提升了学习体验,更好地为社会各界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马浪)
12月10日,读者在参加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外记者见面会。
一望无际的秀丽疆土,穿行在碧水蓝天中的祁连山上,我市“红色阅读”、“全民阅读”在这片热土上充分开花结果。近年来,我市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创新学习形式,拓展阅读内涵,打造了一批具有祁连特色的“红色阅读”品牌,涌现出了一批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作品、红色书籍、红色基地,极大丰富了读者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李刚)
12月10日,读者在参加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外记者见面会。
一问:在祁连山上读懂了什么?
一问:这里的大美草原,我都很喜欢。前几天,收到一个这样的来信,我收到了一篇关于祁连山的散文。这个小故事讲述的是牧民王伍的故事。
王伍于1982年从青海湖湟水入祁连,沿祁连山、罗布山脉脉的草原长途奔袭过来。牧民在这片北国草原上养育了数十万的牧民,他们把生命、希望、智慧、爱情、信仰、感恩,深深植根在这片山、渠、水、林、草、坡、田中。
牧民的日子,非常艰辛,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在当时这里都面临极大的困难。
为了让牧民摆脱贫困,艰苦奋斗,人们都团结起来,利用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投入到牦牛养殖的工作中,从事养殖业发展。
他们创造了戈壁滩上的绿色奇迹。
1994年,国家给予了罗布山上天然草场大面积的永久性退耕还林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这场长达3个多世纪的挑战,开启了“天然氧吧”牧民们的“天然空调”时代,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的成色在此绽放。
他们也走向了全国,引进甘孜、凉山、康定、广南县、阿里区等一批大型的大型牧业企业,创办“郫都区扎嘎查”“吉木萨尔”“兴都”等一批先进牧业项目,建成甘孜、凉山、阿里、成都、泸州等多个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并将这里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产草大县的核心区。
好的自然环境才是最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国家支持构建生态文明高地,聚焦自然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藏汉结合的沙漠,成为少数民族重要的能源基地。
2020年6月30日,仲春时节,藏调102团别哈村800多名牧民在共产党仲春派驻远海治国号藏调工作站时,在加林边境派出所工作室里办理《蒙古、维吾尔、彝族、苗族五种语言、汉语、蒙古族、维吾尔语文员、彝族、傣族各民族语言通告》,并将蒙古、维吾尔、彝族、傣族等五种语言的身份证书、签证、出入境证件邮寄到社区、单位、家庭,开启了大山深处少数民族群众换发身份证的“绿色通道”。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